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
一、开设思想政治选修课的背景
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正式开设选修课,自建国以来未曾有过,这是第一次。开设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的直接依据,是2004年3月2日教育部印发的《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(实验)》。课程标准第一部分“课程设计思路”中规定:“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,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。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,实行学分管理。”“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,共12个学分,分6个课程模块。”“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,经考核合格,可获2个学分。”在课程标准第三部分“内容标准”中,明确规定了6个选修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。
课程标准的上位依据,是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(实验)》,在这个方案中,构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所属的“人文与社会”学习领域的结构、各学科的价值,以及各学科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和功能。这个课程方案,具体落实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(试行)》,体现着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。
本次课程改革,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。怎么看待学生,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,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,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。自古以来,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,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。未来教育日趋明显的特征之一,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。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,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和目标。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学生,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,都是主角,是独一无二的主体。家长、教师及其他社会力量,不过是其人生舞台上的配角。彰显学生的主体性,提升他们的境界,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。这次课程改革,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,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唤醒、开掘和提升,实现其自主发展;使其知识、情感、态度、能力全面提升,实现和谐发展;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、关注其关切,实现其特色发展;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,实现其可持续发展。
为了实现学生的特色发展、自主发展,就要提供相应的课程设置。自助餐、多样化、选择性、学分制,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。高中思想政治6个选修模块,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安排设置的。
二、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程的总体设计
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选修课程,与必修课程具有某些共性,即都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,实现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相关分目标;都要坚持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,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,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,构建以生活为基础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,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,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。这些,是设计思想政治选修课程的总的前提。
具体说来,思想政治选修课程的设计,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,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;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,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;既突出思想政治方面先进性要求,又关注广泛性要求,并把二者结合起来;既体现德育课程特有的性质,又反映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。
选修1《科学社会主义常识》,是必修课程《政治生活》的延伸和扩展,为有兴趣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学生选用,是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可作为党课来选修的课程,其思想观点也是学生就业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应持的基本政治立场。它以史论结合、事理结合的方式,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。大致思路是: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(《共产党宣言》)――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(列宁主义、十月革命)――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(毛泽东思想、中国革命和建设)―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(邓小平理论、改革开放)――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(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)。它是集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课程。
选修2《经济学常识》,是必修课程《经济生活》的延伸和扩展,它以史论结合、事理结合的方式,概略地介绍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,供有兴趣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的学生选用。课程的大致思路是: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(斯密、李嘉图的观点和主张)―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(劳动价值论、剩余价值论、经济危机论)――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(罗斯福新政、凯恩斯革命、新自由主义、西方市场经济模式)―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(列宁、斯大林、毛泽东的认识)―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(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、经济改革的历程)。其内容涵盖资本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学,着力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育,给予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智慧。
选修3《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》,是必修课程《政治生活》的延伸和扩展,为有兴趣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学生选用,也供关注国际政治的学生所选用。课程的大致思路是: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(国体、政体、国家结构形式及国际组织一般)――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(英国和法国的政治制度)――联邦制、两党制、三公分立(美国的政治制度)――民主集中制(我国政体的特点)――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(联合国、世贸组织、亚太经合组织、欧盟)。本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,“画国家形式之龙,点国家性质之睛”。它立足中国,放眼世界,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,培养学生辨析政治现象的能力,涵养其开放的心态、包容的心怀。
选修4《科学思维常识》,是必修课程《生活与哲学》认识论的延伸和扩展,为有兴趣学习和研究哲学、逻辑的学生选用。它兼顾培养科学思维品质的一般要求,是应用性、工具性很强的课程。其大致思路是: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(思维的特征、科学思维的意义)――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(概念、判断、推理的规则)――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(分析与综合、具体与抽象、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)――善于创新思维(思维的发散、聚合、逆向和灵感)。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,将科学思维的要求与形式逻辑、辩证逻辑、创造性思维的要求整合起来,既提供思维的路径,又提供思维的规则,具有较强的实用性。
选修5《生活中的法律常识》,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,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,对于学生就业、工作和生活具有终身受益的作用。这是因为,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,是德育的重要类别和要素,是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。它供有志于攻读法律专业的学生选修,又供喜爱法律愿意掌握维权工具的学生选修。本课程的大致思路是: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(法律的特点、依法治国)――民事权利和义务(人身权、财产权、民事义务)――信守合同与违约(合同的订立、履行和违约责任)――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(劳动就业、维权之道、诚信经营)――家庭与婚姻(婚姻及亲子、夫妻间的权利义务)――法律救济(非诉讼途径、诉讼途径、证据、律师)。因为民法离学生最近,所以本课程以民法为主干。统领本课程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理念和提升法律意识。
选修6《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》,是必修课程《文化生活》、《生活与哲学》的延伸和扩展,是典型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特点的一门课程。供有兴趣学习和研究伦理学的学生选用,也供关注社会道德问题、着意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学生来选修。它不仅讲公民道德建设,还讲到应用伦理,具有较强的时代感。其大致思路是:公民道德建设(道德的特点、公民道德规范)――公民的道德生活(家庭美德、职业道德、社会公德)―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(经济伦理)――面对科技进步的伦理冲突(科技伦理)――对环境的伦理关怀(环境伦理)。
从选修课程的总体设计可以看出:6门课既有自己的学科背景,又不同于大学的学科课程,而采取适合高中学生的专题组织方式:其内容既具有专业拓展的特征,又具有探究性的色彩。
三、高中思想政治选修教材的特点
1.高中选修教材的呈现特点
高中选修课程,以专题形式构建。每门选修课程下设五个左右专题。专题之下设框。具体结构如下。
(1)致同学们――告诉学生“怎样看待这门课程”,介绍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,这门课程与学生成长的关系,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,学习本课程的意义;告诉学生“如何使用这本教材”,介绍教材是如何呈现的,如何把握教材上的不同栏目。
(2)专题导语――话题引入,承前启后,提示专题主要内容、专题教学达成的主要目标。
(3) 框――这是专题下面的第一层次。有具体的内容框定,其分量一般讲一课时。
(4) 目题――这是专题下面的第二层次,讲更小的话题。
(5) 活动导入――提供案例、情景和问题,是供给学生学习、探究的平台,也是合作探究的小课题。
(6) 正文――广义上讲,教材活动设计意图和宋体字都是正文。宋体字主要用于事实的叙述,逻辑的论证,基本的结论,知识的剖析和运用,提出行为要求的预期等。
(7) 辅助栏目――或名词点击(解释相关学科概念,帮助学生理解正文),或相关链接(提供例证性说明,图示性说明,扩展性说明,解释性说明,引申性说明),或专家点评(侧重于理论上的剖析、评论)。这些内容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,为教材的中心逻辑服务。《经济学常识》还安排了专题小结,梳理本专题的基本思想。
(8) 专题活动建议――是本专题的综合探究活动的建议安排。
此外,课文配以丰富的数字、图表、图片和漫画烘托主题,将重要的知识点尽可能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,便于学生观赏、阅读、理解和把握。
2.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
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契机,有个针对性问题。如果无的放矢、不考虑学生的关注和需要,没有具体情境,单向度灌输大道理,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。思想政治教育,强调知、信、行的统一。现实生活中,知不等于识,识有个信服、内化的过程。只有心悦诚服地接受,才能自觉地信和行。这个内化,来不得强制。强制违背规律,欲速则不达。学生的需要、疑惑、盲点、误区,乃至具体情景,都是可以而且应该设置和抓住的教育契机。此次课程改革,强调转变学习方式――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中心、以讲授为手段,强调学生学会学习、自主探究、合作探究;变教本为学本,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,强调学生的体验、感悟和内化。
为此,思想政治选修教材从教学需要出发,设置若干情境,总是先把学生拉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上来,在具体的情境中来实施教育,力求给学生体验、探究、感悟的平台。可以说,这是选修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的一大特色。
3.强调实践性、开放性
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,改变以课堂为中心,必须强调实践环节,这也是课改的追求。思想政治选修教材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,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,进行理性思考;在解决实际问题中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,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。这里所说的实践,包括哲学意义上的实践,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,如社会调查、社区服务等,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活动,如辩论、角色扮演等。
这种安排,必然导致教材的开放性,教学内容不断生成,学生互动探究中不断产生新的教育点。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,贴近社会,贴近实际。
四、思想政治选修课程的选择和使用
1.选修课的开设要从实际出发
按照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(实验)》的要求,思想政治的4个必修模块,学生修满后共获8个学分,已经修满政治学科的基础学分(8分)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放弃思想政治选修课程的选修,改修其他学科的课程,并不影响学生毕业。不像有的学科,基础学分为6分,必修课程修满只得4分,还必须在本学科内选修一门。但是,方案要求在各科基础学分之上,必须获得一定的选修学分,方达到毕业的要求。正是在这个范围内,思想政治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加以选择。
对于选修课程,原则上由学生自由选择,时间也可先可后。但是,由于存在教室、师资、选修学生数量等具体问题,开设思想政治选修课程需要一定条件,这就要求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从实际出发。由于思想政治选修课程大多为必修课程的扩展和延伸,有的教学内容需要以必修课程为基础,所以思想政治选修课程的开设,以放在高中后半学段为宜。
2.注意把握选修课教学内容的量
思想政治选修课程,涉及诸多教学内容。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,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准,不宜“深挖洞”、拓展过宽,否则难以完成教学任务。以《思维科学常识》为例,它涉及形式逻辑、辩证逻辑、创造性思维的诸多内容,各部分内容又有大量具体知识,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控制“量”。原则上按照教材涉及的内容教就可以了,不必也没有时间补充更多内容。按照教材的设计,每一框的内容,原则上用一课时完成。当然,使用教材也有弹性,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。
3.注意在选修课教学中体现改革理念
在教学过程中,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,让学生自主探究、合作学习。除教材上的具体教学情境外,教师可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,选择生活气息浓、具有探究性意义的情境,引导学生分析、思考、探究。特别要注意与时事政策教育密切结合,引用最新的,与学生时空接近、心理相容的材料,来进行探究。
要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,赞赏学生积极的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。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好学生的好奇心、求知欲,爱护和培养好学生的自信心、自尊心,发掘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,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、创新思维,帮助学生自主学习、独立思考,营造崇尚真知、追求真理的氛围,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。
要尊重学生,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,鼓励学生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,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交流探讨,鼓励学生敢于与自己平等交流、争论,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。学生是在教师的鼓励声中走向成功的,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每一细小的进步,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、肯定自我,让他们陶醉在自我探究的成功喜悦之中,乐观愉快地走向成功的大门。
4.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
课程改革处于实验阶段,教师要做课改的“明白人”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。其一,对于以往的成功教学经验、自己的长处,要积极发扬,用于选修课程的教学,不要盲目照搬别人的既定做法。其二,课改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,但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,教师要深谙探究活动的目的。其三,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正确的,但不能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。其四,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,强调情感态度的转变,无疑是正确的,但我们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。其五,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,要从实际出发,要适度,要有精心设计和组织,要追求效益,更要注意安全。
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,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。课程设置的合理、选修教材的完善,有赖于广大实验区师生积极投身改革,大胆开展实验,努力创造经验。在实践的基础上,靠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、探索,思想政治课程教材改革才能取得成功。